首页 >> 秀友百科词条 >> 新媒体新应用 >> 名义群体法与群体思维

名义群体法与群体思维[编辑]


概述
名义群体法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但群体成员是独立思考的。群体思维是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它会严重损害群体绩效。

一、什么是名义群体法

名义群体法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但群体成员是独立思考的。象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

二、名义群体法的步骤

1、成员集合成一个群体,但在进行任何讨论之前,每个成员独立地写下他对问题的看法;
2、经过一段沉默后,每个成员将自己的想法提交给群体,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向大家说明自己的想法,直到每个人的想法都表达完并记录下来为止(通常记在一张活动挂图或黑板上),所有的想法都记录下来之前不进行讨论;
3、群体现在开始讨论,以便把每个想法搞清楚,并做出评价;
4、每一个群体成员独立地把各种想法排出次序,最后的决策是综合排序最高的想法。

三、名义群体法需要遵循的原则

1、需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过程中要组织得当。
2、对任务的陈述要准确、清楚,并且要写在纸上以便所有人员都能够看见。
3、认真完成每一个步骤,以避免减弱该方法的使用效果。
4、监督每个讨论群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每一步骤。
5、整个活动过程要坚持公正平等的原则。
6、确保活动参加者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各项建议是积极而富有建设意义的。

四、名义群体法的优点

名义群体法的主要优点在于,使群体成员正式开会但不限制每个人的独立思考,但是又不像互动群体那样限制个体的思维,而传统的会议方式往往做不到这一点。

五、什么是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是群体决策中的一种现象,是群体决策研究文献中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是指这样一些情况,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即当人们对与寻求一致的需要超过了合理评价备选方案需要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模式。

六、群体极化效应

"群体极化效应" (group - polarization effects)是群体思维的直接表现。研究者发现,在群体讨论中,个人所做的决定,往往比他们原先所持有的意见更加极端。因此,如果群体成员在讨论之前,对某个议案已有赞同的倾向,则在会议期间,他们的赞同程度会更加强烈。同样地,如果在讨论之前,就有点反对,则在会议期间,会更加反对。

七、利与弊的分析

群体思维现象似乎与阿希的比较线段实验的结论完全一致。如果个人的观点与处于控制地位的大部分群体成员的观点不一致,在群体压力下,他就可能屈从、退缩或修正自己的真实感情或信念。作为群体的一员,我们会发现,与群体保持一致,即成为群体中积极的一分子,比成为干扰力量对我们更有利,即使这种干扰对于改善群体决策效果是必须的。所有的群体都容易受群体思维之害吗?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研究者们的注意力放在3个中介变量上:群体凝聚力、群体领导者的行为、与外部人员的隔离。但研究结果不一致。

分析结论是:

(1)凝聚力强的群体内部讨论较多,能够带来更多信息,但这种群体是否不鼓励群体成员提出反对意见,尚难确定;(2)如果群体领导公正无私,鼓励群体成员提出自己的意见,群体成员会提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更多的讨论;
(3)群体领导在讨论初期,应该避免表现出对某种方案的偏爱,因为这样做会限制群体成员对这个问题提出批评性意见,使群体很可能把这种方案作为最终的选择方案;
(4) 群体与外界的隔离会使内部可选择和可评价的不同的方案减少。

 

参考资料:
扩展阅读:
相关词条:
合作编辑: 杨勇 

秀友百科词条内容均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如发现词条内容有问题,请联系管理员。

词条信息

浏览次数:9

编辑次数:0历史版本

创建者: 杨勇

最近更新:2017/5/10 7:28:56

关于秀友百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 常见问题

秀友百科是网络营销能力秀指定的教学实践平台

深圳市竞争力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